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公式递延所得税
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年末递延所得税负债-年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年初递延所得税资产)=50+(30-40)-(40-30)=30因为: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所得税借: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所得税费用要计算三个分录中所得税费用的借方金额就得出上面的公式。
一、递延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关系:递延所得税费用金额=应交所得税金额(按税法算的)-应交所得税金额(按会计准则算的)也就是说,会计算的所得税大于税法算的所得税,暂时少交税,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反之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递延所得税费用与所得税费用的关系会计计算出的所得税后,考虑递延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后,调整所得税费用,即得税法计算的所得税费用。所得税费用(按会计准则计算的)+(或-)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调整额)=所得税费用(税法计算的)
1、一般企业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都是坏账形成的。 2、用年末资产减值准备的余额(包括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存货减值准备等之和)*25%即为坏账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去年初递延所得税资产,得出的差额为A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A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 A
企业所得税核算
一、会计科目的设置
企业除应设置损益类科目“所得税费用”和负债类科目“应交税费 应交所得税”这两个科目外,还需增加资产类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类科目“递延所得税负债”。
用通俗的话来讲,会计管“所得税费用”科目,税务管“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它们之间的差额就由“递延所得税”兄弟来替补。因此,“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都是“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的“替身”,比如应交税费为100万,税务大叔说可以少交30万,无非就是用递延所得税负债(替身)从应交税金科目中抵减出来30万,反之,税务大嫂说要多交30万,无非就是用递延所得税资产(替身)先让应交税金增加出来30万。
二、计算项目
1.本期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纳税调整事项(这里的纳税调整事项主要包括暂时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
2.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3.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说明:公式中的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不包含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交易的所得税影响)。
关于所得税会计的核算,关键应理解以下关系:”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的期末余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期末金额 未来转回时的所得税税率;”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期末金额 未来转回时的所得税税率。
三、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具体程序
所得税会计核算程序如下:
1.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
2.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3.确定暂时性差异,并用未来可税前列支金额分别确定资产、负债导致的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还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4.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额或转回额;
5.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额;
6.确定当期所得税费用。
四、账务处理
借: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负债
所得税费用的核算
一、应交所得税的计算
当期所得税即为当期应交所得税。
应交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针对当期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应交纳给税务部门的所得税金额,即当期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是在企业税前会计利润(即利润总额)的基础上调整确定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纳税调整增加额主要包括税法规定允许扣除项目中,企业已计入当期费用但超过税法规定扣除标准的金额(如超过税法规定标准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业务招待费、公益性捐赠支出、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等),以及企业已计入当期损失但税法规定不允许扣除项目的金额(如税收滞纳金、罚款、罚金)。
纳税调整减少额主要包括按税法规定允许弥补的亏损和准予免税的项目,如前五年内的未弥补亏损和国债利息收入等。
企业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公式为: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二、所得税费用的账务处理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余额)
企业应通过“所得税费用”科目,核算企业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及其结转情况。期末,应将“所得税费用”科目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所得税费用”科目。结转后“所得税费用”科目应无余额。其账务处理图示如下:
谢邀。
其实这个问题对于创业公司还是蛮重要的入门知识。当然啦,一般会计都会懂的。下面是两个比较受认可的解释,大家参考。
一种解释:
应交所得税,是个二级科目,一级科目应该是“应交税费”,是负债类科目。贷方记录应交纳的所得税,借方表示已交纳或多交的所得税;
所得税费用是个费用类科目,借方表示发生的所得税费用,贷方表示转入利润的所得税费用。
计算所得税时:
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实际交纳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将所得税费用转入利润:
借:本年利润
贷:所得税费用
第二种解释: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
而当期的又等于本期应交的,那么本期应交的肯定不等于所得税费用了啊。中间差额是递延所得税。
举个简单例子:
假如你的公司2016年度会计利润100万,那么所得税费用就是100*25%=25万。
税务局看了12年的报表,指着一个固定资产折旧20万说,这个一年不能折旧这么多,税法只认可折旧10万。那么本年应当交给税务局的所得税就是100+10=110
,110*25%=27.5.
中间差额2.5万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
整个分录就是:
借:所得税费用 25
递延所得税资产2.5
贷:应交税金-所得税27.5
很明显,本期所得税费用是25万,但是应交所得税是27.5.
倍思校库网(bestschools.cn)综合整理。
PS:不是擅长领域,整理自网络,仅供大家参考哦~
对于如何设计企业所得税,我来讲一下我自己的经验之谈。
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预警负税率,这个企业所得税的税负率,就是年度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占收入的百分比。
就比如蜗牛我是从事电子行业的财务,那么电子行业的预警负税率是2.00%。所以蜗牛我一般都是以2.00%负税率为标准去考虑如何设计企业所得税。
一、企业所得税负税率在2.00%左右
也就是说当企业的负税率在2%的时候,说明今年企业在电子行属于预警边缘,那就没有什么可计划操作的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你们的负税率达到预警边缘的时候,如果你通过一些手段把负税率减低,那么将要迎接你的就是税务局的查税了。
这个时候就没有操作的必要的,因为我相信在2.00%负税率左右的企业,基本上经营状况都是不好的,为什么这么说,1000万营业额,利润80万的时候,他的负税率才是2.00%。也就是说它的利润率只有8%,大家都知道电子行业基本上都是高利润的,所以负税率在2%的,要么确实是经营亏损,要么就是存在作假,经不起去查的。
所以在负税率2%的时候,就是把账整理清楚即可。
二、企业所得税负税率低于2.00%
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说,那么去税务局喝茶离你不远了,你需要做的是把账整理清楚,想清楚如何跟税局的人解释。
三、企业所得税负税率大于2.00%
这种情况下,那么你就有设计企业所得税的一个操作空间,至于如何做,最常见的就是走优惠政策路线,根据国家的优惠政策去调节,比如国家有利润不高于100万的小微企业企业所得税按10%征收的优惠政策,这时候,你可以再开一家公司把企业的利润分出去,这样就可以享受优惠政策,减免15%的企业所得税。
还有一些人会选择购买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可以折成费用成本的,降低企业所得税,同时固定资产可以用于企业贷款之类的,这样资金又可以用于投资。
还有的人会去做研发,等等。只有企业所得税负税率比较高,就可以对企业所得税负税率进行设计。
以上只是蜗牛个人对于如何设计企业所得税的一些看法,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都是合理合法的去操作节税这件事,有不懂的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探讨,蜗牛不建议大家去做非法的事情,如果是出于偷税漏税的目的,那么就不要找蜗牛了。
递延收益是指尚待确认的收入或收益,也可以说是暂时未确认的收益,它是权责发生制在收益确认上的运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 ,就是递延到以后缴纳的税款,递延所得税是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才会产生递延税款。 是根据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及适用税率计算、影响(减少)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金额。
(1)当期所得税费用即当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对应的所得税费用。(2)递延所得税费用即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类科目增加在借方)会减少所得税费用,分录如下:借:递延所得税资产贷:所得税费用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会增加所得税费用,分录如下:借:所得税费用贷: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负债类科目,增加在贷方),会增加所得税费用,分录如下:借:所得税费用贷:递延所得税负债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会减少递延所得税费用,分录如下:借:递延所得税负债贷:所得税费用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减去期初余额,计算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发生额,正号为增加额,负号为减少额,综合考虑即为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注意递延所得税费用如果为负数,是递延所得税收益,应该减去。